使员工拥有决策权

在工作中、生活中,不少人喜欢“管”他人。

比如,上司“管”下属:时时监督下属的工作,对下属发布命令;

比如,妻子“管”丈夫:晚上必须几点回家,收入必须上交;

比如,父母“管”孩子: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碰。

结果是,“管”的人累,“被管”的人口服心不服,双输。

 

于是,人们逐渐领会到了,不能靠“管”,要靠“领导”,要凭借当事人自己来解决问题。

人们虽是这么做了,却鲜有明白背后的道理,于是此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彼矛盾。

 

企业中,管理者开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让员工“当家做主人”,可往往因为没有把握好分寸,“主人”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妻子开始不“管”丈夫,却发现丈夫的日常表现并没有她预期的好;

父母开始不“管”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殊不知自由是有前提的,而不是放任不予任何的约束。

 

我们没必要纠结“管”或“不管”,而应专注目标,看是否需要“管”,以及哪种“管”法对目标有利。

无疑,我们得重新树立当事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当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克制的事情时,更多的得凭借当事人本人的意志力

可问题又来了:有些人在培养意志力习惯的时候会相对轻松一些,而其他人无论接受多少培训和支持都收效甚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对此,奥尔巴尼大学的马克.姆拉文教授说道:“当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克制的事情时,如果参与者认为这是个选择或者因为可以帮助别人而让自己开心,那用到的意志力就会少很多。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自主权,只是单纯地接受命令,他们意志力消耗的速度就会加快。“

 

在[美]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向我们描述了马克.姆拉文教授设计的这样一个实验:

“姆拉文教授安排大学生进入一个房间,房间中有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他要求学生们忽视那盘饼干。

有一半学生受到了和蔼的对待。

“我们希望你们不要去动那盘饼干,好不好?”

一位研究人员柔声细语地说。

然后她向学生们解释了实验的目的是要检测他们拒绝诱惑的能力,并向学生们贡献时间参与实验表示了谢意。

“如果你们对实验的改进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的话,可以通知我们。我们希望各位帮助我们让参与这种实验的人尽可能感到愉快。”

另外半数学生就没有受到这么周到的礼遇了。研究人员只是对他们单纯下命令。

“你们不能吃饼干,我们要做个实验。”研究人员冷冰冰地交代了一句。

她既没有向学生们陈述实验的目标,也没有对学生和颜悦色,对学生们的反馈也不闻不问。她吩咐学生们按着指令做。

“现在开始了。”她说道。

在研究人员离**间后的5分钟内,两组学生开始努力忽视面前香喷喷的饼干。

没有人向诱惑屈服。

然后研究人员返回房间。

她要求每一位学生注视电脑屏幕。

屏幕上每间隔500毫秒闪过一个数字,如果数字“6”后面紧跟着出现数字“4”,参与者就要敲一下空格键。

关注一个闪烁的无意义数字序列和解答无解谜题一样,已经成为了测试意志力的标准方法。

那些受到礼貌对待的学生们在计算机测试中完成得很好,一旦有数字“4”跟随着“6”闪烁出现,他们总能及时敲下空格键。

在测试的20分钟内,他们总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

看来在**饼干的诱惑之后,他们的意志力还有剩余。

为什么受到礼貌对待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呢?

 

拉姆文在研究时发现,存在于两组参与者之间最关键的差异他们在其中是否具有掌控感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都忽视了饼干,但当这些学生感觉自己被当成工具对待时,他们的意志力消耗得就会更快。”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这个结论有巨大的意义。

仅仅赋予员工一种有所掌控拥有真正决策权的感觉,就可以使员工将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工作中。”

 

因此,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当家做主人”绝不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而是透过具体的行为,让员工们感受到“有所掌控、拥有真正决策权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员工将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工作中。”

 

yan 13.12.4

欢迎关注下方“非著名资深码农“公众号进行交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