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Learn—组块概论

终身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串联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一边持续学习,一边又能不断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组块概论的学习,了解组块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利用组块来提高学习效果,让学习时间更有价值。

1.组块

1.1 什么是组块

组块能把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打包,让我更好的掌握。我们将学习到如何让自己形成组块,怎样运用它,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学习材料,以及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还有关于学习某一技能或知识点的假象,误区。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同时骗过了自己,让自己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我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无效,同时也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帮助你更高效地学习。

当你第一眼看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时,会感到很迷茫,就像一堆胡乱排放的拼图组件一样,如下左图:

而组块则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你整合信息。知识。如果你不理解一个概念,你就没有办法让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联系起来,而组块原理,像一个桥梁,帮你把新概念整合到旧概念里,形成如左图所示的知识结构。

我们了解到,工作记忆会存在大脑前额叶时隐时现,当你专注于学习某样东西时,大脑前额叶就像如下图的章鱼一样,伸出它的触须与根深蒂固的概念进行连接,帮助你学习。

注意力章鱼

与发散模式下的随机连接(上右图)不同,专注模式下的连接能帮助你形成新的组块,但如果你处于焦虑或者发怒的状态时,即使在专注模式下,这样的连接也会变得非常弱,这也是为什么在焦虑时,你做的事总不太好的缘故。

那什么是组块?

组块是神经元交流的方式,举个例子:假如有三个英文字母,P,O,P要记住它们,你把它们组在一起,变成POP,读成[pɑ:p],你只要记住一个声音,就能记住这三个英文字母,其实这就是组块的含义,就像你把很多文件压缩成一个ZIP的压缩包一样,它能帮助我们整理我们的知识点,让知识不在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

那组块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假如是教孩子发音,在中文环境下学习中文就像呼吸一样容易,孩子第一次叫妈妈,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发出声的,一旦发出声,孩子的大脑神经元就会接受到反馈,使其与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妈妈的笑脸,作为反馈,妈妈会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或者说负责记忆的组块会自觉和周围相关的组块进行连接,慢慢地,正确的发音与妈妈的笑脸联系起来,多次重复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组块,如图中所示。

其实这个过程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练习,重复

集中精力进行练习,重复练习,帮助你加固记忆的轨迹,形成组块,其实专家就是不断地从小组块变成大组块,再不断地变成更大的组块。组块能让你大脑像操作系统一样运行更加流畅,你不必去记住所有的细节,当新信息输入的时候,你只需要把信息整合到新的组块上就OK了。

1.2怎样形成组块

当你听一首歌的时候,假如是一首新歌,你会记住里面的旋律,如果你也是学音乐的,有可能你还会想这首歌都用到了什么乐器,这个是因为人在接触新东西、新知识的时候,都会试图寻找里面的模式,好让自己更加熟练这种模式。

什么意思呢?

假如你是在听歌,听一遍你肯定记不住旋律,多听几遍,甚至跟着哼几遍之后,你就抓住了这首歌的旋律了,这就是歌里的模式;如果你是练习踢足球,或者打篮球,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你看着别人是怎么上篮的,动作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自己试验,渐渐地,你发现了怎么弯腰,怎么弹跳能上篮得分,这就是模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模式,大脑的组块在慢慢地组织在一起,直到经过多次练习之后,你可以无意识地上篮得分了,这就是对应的组块已经种在你脑子里了。

学习数学或者其他非常难的学科其实也是经历同样的过程。

初学时,先给你一道题和一份答案。因为一开始让你做题,因为没练习过,根本做不出来,就像要弹吉他,先听歌一样。而答案里有很多解题的知识点,待你不断理解这道题的每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事实上,解题就像拿着地图去旅游,答案中的每一步构成了一条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程中,你不断地了解整个思路,同时,很有可能会发现新的路,这条路更大,更快地让你到达目的地。

那我们如何抓住这样的模式,或者说我们如何形成组块呢?

专注

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变成组块的内容。如果你在听着爵士乐,或者时不时查看一下微信消息或者刷一下微博,那么你很难把它变成组块。当你开始学习一个新内容时,相应的神经节点就会建立,同时会和已经存在神经元连接。

理解、连接

然后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像编故事一样,让这些概念建立充分的连接,让他们相互联系起来,比如经济学中供需关系。更好的是,总结要点,或者跟身边的人解释

其实这个是实现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轮流占据大脑的过程,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让这个新概念和其他概念进行充分连接,相应的大脑突触就会发生变化。

你可能会问了,那如果没有理解的内容,能形成组块吗?当然是可以的,但那是很弱且没什么用的组块,很难与其他组块进行连接,所以理解这个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很重要。

那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呢?

假如说你正在解决一个难题,但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然后你翻看答案,发现这样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真的理解这个问题了吗?

显然不是的,这就像一个正在学音乐的人能听懂一首歌的内容和旋律,但却唱不出来一样。如果你在学习数学或者相关学科,完全可以合上课本,测试一下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去做题,有多少是自己真正能解出来的,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了。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理解了,或者记住了,但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正理解掌握了。在理解掌握之后,你的神经元连接才是根深蒂固的,相应的知识点才是种在脑子里的。

使用场景

第三步是增加组块的使用场景。你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概念上,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概念可以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时候不能使用,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每个方法都找出至少五种使用场景和案例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好像你有一堆问题解决的工具,但是你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它,这岂不是很可惜了呢?

重复

重复的目的很简单——让这个方法或者技巧种在脑子里。

如图所示,我们的学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Bottom up learning,这个意思是通过不断重复练习,使得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能有效得提取出相应的组块解决该问题;第二方面是Top down learning ,意味着在正式开始进入细节的学习之前,先看一下你要学习的学科大概都有什么东西,大概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先建立一个宏观的图画,待进入细节的研究之后,你便能知道这个地方的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地位。这个说法和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中的拼图理论基本一样。

总结:如果想要形成组块,必须专注于学习的内容上,然后是理解,让组块之间建立充分的连接,接着就是找到一个组块的各种使用场景,最后对各个场景,案例不断重复练习,让这些解题技巧,方法种到脑子里去。

2.学习的误区

2.1 提取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在学习某样东西或者某个知识点之后要做一些课后习题,或者复习,但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再读一遍笔记或者看一下课本。但心理学家Jeffrey D. Karpicke做的一项研究证明,这样的复习方法是非常低效的。

在研究中,Jeffrey D. Karpicke提供了充分的研究证明,如果在学习,或者记忆某一些单词时,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或者做一些复述给别人听的工作,最后达到的效果远比那些只是复习课本或笔记的人好。因为在做练习和复述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无形之间总结了要点,不然很难向别人或者自己解释清楚。因此,可以认为提取的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学习的假象

但很多人做提取练习的方法不是很高效。比如大部分在复习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看笔记或者课本,但这样做很难让我们抓住主要的知识点,或者巩固这些知识点,因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容纳一点内容,太多的课本内容,人在一时间很难接受。而复述主要内容或者做一些小测试题,我们只要记住主要的知识点就够了,做小测试题则是为了巩固知识点,让它在各个场景下都能合适的使用。

有人可能就会说,总结知识点那还不简单,用思维导图软件不就好了吗?确实,画思维导图能很好的总结知识点,同时连线也能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连接,但问题是画思维导图得到的连接是在电脑或者手机里的,这些知识点并没有真正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这经常会给人一种假象,觉得自己都能把所有知识点总结出来了,肯定是学会了,其实这是自己的大脑在骗自己,而自己却不知道罢了。

如图所示,如果是把知识点存放在大脑里,是这样的:

一开始是几个孤立的知识点,经过提取、测试之后,慢慢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一开始因为对知识点的了解并不是很深,所以连接的路线经常绕弯子,等到我们对知识点足够理解,熟练应用之后,就会慢慢形成组块,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顺利,最后形成一个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这个组块。

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前你有可能在在课本上画重点,做思维导图,然后复习,但其实这是大脑骗你的,想让你觉得自己学会了,就不用再花时间在这上面。如果想更高效地学习,那就在学习的时候多复述几遍给身边的朋友听或者多找一些测试题做一下,以巩固知识。

2.3 环境

我有一个好朋友,对于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非常擅长,这些课程都是有非常多定理和证明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课非常抽象。他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睡前,或者回到寝室有空了会看会知识点,有时早上起来也看一下再去洗脸刷牙,总之是变换不同的场景去复习,甚至在走路的时候也在想问题。

所以,我们在学习一些非常难掌握的东西时,可以变换各种不同的地方、场景来做测试,因为当你做测试的时候,大脑会自动地和周边的环境建立联系的。比如你总在去吃饭的路上或者吃饭时听四六级听力,那么在真的听力考试时,你一定有饿的感觉,或者感觉自己闻到菜的味道了。

2.4 关于学习的思考

很多人可能听到说重复练习很重要,于是就会不断得在同一时间点重复练习一个知识点,但别忘了,大脑神经回路或者说相应的神经元生长是需要时间,如果在同一时间对该知识点进行重复性的练习可能确实会有些许影响,但是效果不会太大,更糟糕的,可能会让你形成某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我们更希望让大脑生长,把知识点、概念变成内隐的组块,让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使用它,应该怎么使用它。所以最好就是把重复练习的时间分开到几天,然后隔一段时间回顾一下,这样才能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其实最好的就是在不同的知识点,技巧以及不同的情形中来回转换,我们称之为交替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中交替进行,或者对同一科目在不同章节中交替学习,这样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虽然这样有时会忘记某些概念或定义,而使得学习起来变得稍难些,但这样能让我们的大脑充分生长,也就是学习得更稳固了。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研究的发现都是由一些年轻人,或者学习了其他学科的人发现,因为他们没有被该学科的思维禁锢住,懂得从不相关的学科中得到启发,进而引发思考,得到一定的研究成果。

3.总结

  • 组块原理其实就是帮助你整合信息,让你更高效地学习的方式
  • 形成组块原理主要有四步:专注于内容上;充分理解并连接;了解这一组块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方法;重复重复重复练习
  • 学习的误区:盲目地复习课本内容或者自己的笔记是比较低效的
  • 正确的打开方式:通过测验或者将知识点教给身边的朋友,或者根据自己所学的写成文章才是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 变换不同的学习场景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 交替学习也许能让你更有创造性

4.思考

a、回忆过往,你有哪次学习经验是利用到今天的学习方法的吗?感受如何?

yan:以前有时看到一些技术知识,看的内容都明白,就以为自己掌握了,但真让你详细的给别人讲解又会发现其实里边很多细节并不清楚,到后来学会了研究什么知识就自己动手实践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看到的那篇文章可能有很多细节和实现方法并未交代,顺藤摸瓜你就会把整个链条的依赖都搞清楚,到这里其实还是没有掌握,因为人的大脑短时记忆是有限的,现在理解了,但如果没有经过总结和归纳,过段时间里边的很多知识的联系就会变得模糊,所以在搞清楚后一定要把它梳理总结下来,最好还能给别人讲一讲(讲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发现些什么),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强化理解和连接的过程,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很久之后回看的时候非常快速的代入,也会在持续学习之后发现之前理解上的不足,从而实现了对某一类知识进行持续总结迭代的过程,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强化记忆。

b、今天提到的学习方法,你觉得对自己最有新启发的是什么?利用今天学习到的重要一点,把它传授给别人,有效把新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yan:之前在总结的过程中,可能对它的应用场景发散考虑相对少一些,以后应该更深入的多挖掘些使用场景和案例;

之前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发现短时间内一次学习大量的内容后,记忆效果其实很差,但是如果分拆成多次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些,之前不太理解是什么原理,现在明白原来是大脑神经元生长的原因,涨知识了;

至于交替学习,可能从小到大学校里的课程安排就是遵循的这个原理?在工作后自我学习时还真没太注意到这点,都是学不进去就休息一下,没试过交替学另一个,以后可以实践下试试。

 

yan 20.5.9

欢迎关注下方“非著名资深码农“公众号进行交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